你好,我们发现你的浏览器版本较低,可能会影响到发布案例和文章,建议使用最新版本Chrome。
【居家办公】后疫情时代“职住一体”居住新解法
户型
1室
面积
54㎡
花费
20万元
位置
江苏,南京
说在前面
2020年,全世界疫情,我们原本的工作室几乎全年都处于隔离封闭状态...
去年,又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全市“居家隔离”状态...
面对可能常态化“抗疫”的后疫情时代,我和妻子,决定把一套我们闲置的公寓改造成融合办公与居家生活的住所。
“职住一体”的“居心地”。
原始户型图
原户型不足: 1.本案改造的是一套有20年历史的小户型公寓,点式楼的结构无法南北通透,需丰富采光途径; 2.原户型是小两室的设计,每个房间面积都很小,且采光窗户、入口动线的安排不合理,无论储物还是功能活动都很不舒适; 3.面积原因,原户型没有安排公共活动空间(客厅类),餐厅和厨房共用一块有限面积,各自局促; 4.主下水管设置在干区以外,压缩了玄关区域面积,放置鞋柜等储物结构后需要侧身才能通过,更达不到后疫情时代入户后的自我清洁所需的空间要求…… 原户型优势: 1.拥有一个超大的东南向全景阳台,由于周边有文化保护建筑,周围楼群层数较低,保证了优良的视野和采光 ; 2.由于总面积比较小,承重墙体不多,格局可改动。
设计背景
委托人:我与妻子 职业:设计师 需求关键词: ·达到“居家办公”的生活状态。 ·工作与居住两个属性需要能自由转换,达到互不干扰的使用效果。 ·足以承载两个不同状态的储物能力。 ·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:可以供家人或来访的亲朋一同围坐的树下花园、可承载所有爱好及生活方式(CD、杂志、工具)的功能墙、真正的社交式餐厨区、可工作,有独立的咖啡角、超大的书墙等。 ·后疫情时代,还需要满足入户自清洁、收发快递等活动的玄关。 ·保持对自己的“诚恳”。
户型图
1.“一个会‘生长变换”的空间” 这是本次设计的起点:随着使用者、使用时间、使用内容不同这个空间也会自由切换出不同状态,对当时的居家生活或工作双重模式提供不同的配套与氛围。 2.“整屋尽一事”的逻辑 我们提倡小面积“整屋尽一事”的逻辑,多状态模式的隔断,让各个节点空间尽可能彼此联动起来,空间内人居活动交互性也有所增强。 3.保持对自我“诚恳” 考虑自己真正所需后去除不必要的设计与装饰逻辑,尽可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。同时空间的“生长“性也作用于具体细节,在软装和家具上也留有了一定的日后的“成长”空间。
1.我们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后重新定义了空间,拆除原本不必要的非承重隔断,运用可移动柜体隔断,通过隔断的不同组合状态梳理出全新甚至多变动线。 2.功能的叠加,不仅是对空间,也作用于某一单品物件。
“完全体”
当空间一定时,以时间作为设计的锚点…… 所以,我们在空间内创造各个使用模式,每个模式可独立运作,又可以共融联动一个大型的“居家灰空间”。
整个空间所有“使用模式”联动后,我们称之为“完全体”,也就是改造后空间的全貌视角。拆除原本不合理或非必要的隔断后让整个空间更加开阔,更具交互性;
多组可运动的隔断保证相应的隐私性同时,最大程度采光。
移动隔断柜
首先,创造一组可自由运动分合的柜体隔断。依托这组可分合隔断划分出了相对的公共与隐私区域 ; 通过这组运动隔断,取消室内所有门与墙,架构了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 ;
通过调整组合隔断的位置,对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,提供不同的隐私保证,同时也调整不同时间的光线摄取量以及视野配套。 ps:图一,早晨,妻子正在移动隔断柜体调整光线、视野景观
可以“动”,是整个空间的基调,不论空间模式还是空间内物品...甚至人在这个空间的不同状态。
ps:周末,我在看着窗台风景发呆。
餐厨+社交
在移动隔断柜所划分出的外侧,以这一张自制的多功能长桌为中心,设置了一个整体区域:社交餐厨(工作)区。这个共融的复合空间,不同时间兼具着:烹饪、就餐、会客、工作、手工......等功能。
我们根据一款中古款桌案,根据自己实用需求,改版并自制了一款桌子: 1.桌腿被内部引入强弱电线,无论就餐时的电热锅具或是工作时的电脑、投影仪都很方便使用。将插座设置在夹层处,便于收纳电线,保持桌面整洁; 2.调整桌体承重方式,取消宽边处伸出的立板,以扩大围坐人数;
以中央桌案为中心,环绕安置:咖啡角、烹饪台面、杂志墙...每个相关功能再次汇聚,丰富了这个空间的更多场景可能。让每个“职住”活动更为有趣。 ps:图二,在咖啡角的加持下,生活工作的点滴也变得醇香。
支持多模式状态,家具也会有对应状态。橱柜的灶具与水槽都具有“隐藏模式”,通过定制的盖板,让橱柜转换为一个适合站立使用高度的台面。平时我手绘板或者部分手工操作的好去处。
不同使用模式时,中心桌案也扮演着不同的配套:工作案、备餐台、操作台等 ps:图一,日常整理收纳平时收集来的杯具; ps:图二,台面不够,盖板来凑; ps:图三,两个人的“家”班日。
ps:多个空间的交互,往往会带来意外惊喜,比如一个拥有花园配套的咖啡办公(就餐)区
想让生活的每个片段都美好! ps:图一,家庭图书角里的咖啡档,还是咖啡角里的杂志墙? ps:图二,窗景,让磨豆与清洗变得“每日不同”。
复合功能墙
复合功能墙,一条承载我和妻子爱好及生活方式(CD、杂志、工具、收纳)的整体功能带。通过与移动隔断柜配合,贯穿这个空间东西方向,贯穿玄关到树下起居间(花园阳台)一线,联动线上所有功能区。
依托功能墙上的功能区,家庭成员也有了“独处”与“合作”不同状态。
“可运动”与“功能叠加”,不仅仅是作用宽泛的空间概念,同样作用空间内的某一单品物件。通过这两个原则,让空间生活更加丰富。 ps:功能墙中立面收纳体系的衣柜移门,也是可以移动幕布;联动左侧的移动隔断控制光线,社交餐厅也变成了影音室(线上会议)
不同区域活动由于功能墙的串联,彼此也有了交集。 ps:1.思考家具的“无相”化,能坐下的不一定是椅子,矮柜、踏步、台面似乎也可以; 2.家具组件的联动,原本功能墙的矮柜,加上万向轮,变成了餐厅补充座位。
ps:时常坐在柜子上,我在高矮柜的夹角里。
ps:看看天气,换件衣服,出门。
树下起居间
全景景观+下沉式座位+植物=树下起居间,我们与朋友最爱待得区域之一 ps:不同时间,不同外景,不同朋友,同样的欢聚。
对于现今“去客厅化“设计理论,我的理解:也许并不真正去掉,而是以另一种更加美好更加适合使用者功能的形式重组在空间。
一个人待着在树下,上上网,看看书,或者小憩片刻......安逸。
这个区域也是妻子的晨间咖啡,与下午茶的最佳位置
通过移开隔断柜,将“树下”的绿意与窗景引入其他功能区,同时,各个功能区也变为了“树下会客间”配套。
ps:藏在树下。
分时睡眠区
在移动隔断柜内侧,设置了一个多功能平台,按使用时间不同,分为三种模式:“灰空间”模式,睡眠模式,工作间模式。
“灰空间”,一个模糊化定位空间,可作为树下会客间或外部的社交区域的联动空间。在地台上席“地”而坐,棋牌游戏,坐卧谈天......
睡眠模式:夜晚,通过隔断打开,俨然成为了一个套间式的卧房;家具们(床头柜,壁灯,投影幕...)突破区域桎梏的“咬合”创造出新的功能可能。
可移动隔断柜的背面,此时也成了睡前观影的投影幕。
工作间模式:定制床垫分组收纳于地柜内后,配合可完全打开插入的柜门与无腿靠背旋转椅,这个区域也变成我另一个工作区,应对我和妻子需要分区工作的场景;4米的长案,可以任意铺图纸,资料等。
没规矩空间
我想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都有着“自由、自在”的向往,那么这种自由、自在是否开启着私宅“没规矩”的思考? ps:台面与柜体形成的小洞口,也是我时常穿出的通道。
原本的飘窗区域加上柜体深度,形成新的独处空间:依着柱子看着窗外发发呆,从书柜中取一本还未读完的书,随手从下方冰箱拿取一瓶饮料...
整组的平台并没有定义固定的坐卧方式,好友相聚,直接趴下,一起开黑玩游戏
很希望就近坐下,不管在哪里。
玄关+卫浴
本案玄关与清洁干区联动,玄关区域面积扩容,围绕管道做了一组"L"双向收纳柜,用于鞋包收纳,释放面积足以完成收发快递、外卖功能,在后疫情时代所有人或物在入户后第一时间得到清洁。
用常见的蜂巢帘,将洗衣机、脏衣篮,清洁用品完美收纳于台面以下。
通过隐藏门,将盥洗区与如厕淋浴区分卫处理
结语
这个项目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对于两人居私宅的定义,甚至某些角度看有些“离经叛道”......面对与“经”“道”规矩,我们是否也应该抱有反思,对设计的空间与自己都能保持“诚恳”,去重新理解空间、家具以及我们真正所需?最后,私宅“没规矩”!是否没了规矩后,我们更容易听到真正所需?
问答
装修过程花了多长时间?
12个月(包含封控)
你对这套作品最满意的地方在哪里,为什么?
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对于生活所有美好的向往,改造后的环境让生活和工作变得有趣味。
对平面布局做了哪些优化改动,为什么?
1.创造一个可自由切换居家生活、工作状态双模式的可“成长”空间;2.“整屋尽一事”,尽可能的实现我们对生活与工作状态美好向往。创造一组可自由运动分合的柜体隔断。依托这组可分合隔断划分出了相对的公共与隐私区域。隐私区域用木作抬高,作为睡眠及起居空间,明确空间层次。通过这组运动隔断,取消室内所有门与墙,架构了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。模糊区域固定感,空间各功能节点交互联动,如:通过运动隔断打开,将全景视野的空中花园对接入社交餐厨区;通过木作结构对空间作用的高度差变化,让相应结构的岛柜,台阶,矮柜,都具有了可以自由落座的功能,试想,在空间内随时驻足,就可以拿本书,坐下,有咖啡,有空中花园,多么惬意。
在整个装修设计期间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1.由于建筑年限质量与周边城建对于地基影响,很多墙体和梁柱歪斜,对于层高和地面基础结构比较难控制; 2.房屋面积比较小,自己需求相对较多。
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你在设计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?
“一个会‘生长变换”的空间”!这是本次设计的起点。随着使用者、使用时间、使用内容不同这个空间也会自由切换出不同状态,对当时的居家生活或工作双重模式提供不同的配套与氛围。为此我们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后重新定义了空间,拆除原本不必要的非承重隔断,运用可移动柜体隔断,通过隔断的不同组合状态梳理出全新甚至多变动线。我们提倡小面积“整屋尽一事”的逻辑,这种多状态模式的隔断,让各个节点空间尽可能彼此联动起来,空间内人居活动交互性也有所增强。本次是为自己设计宜居家宜工作的居所,希望设计上保持对自我“诚恳”,去除不必要的设计与装饰逻辑,尽可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。保证空间的“生长”能力。
创建于  01.20
声明:本页所有文字与图片禁止以非好好住旗下之产品形态转载或发布
相关推荐